從小就喜歡旅行,幾乎每個暑假都會出遠門,積累下來的各地地圖竟然塞滿了抽屜。很有趣的是,與父親和母親出門有截然不同的感受:父親是絕對的休閑享樂型旅行,去北京游圓明園只是遠遠地在門口看了一下就往回走了,老爸說:知道是那么回事了,咱們這一路上聊天才是最快樂的。相反,母親是挑戰(zhàn)折騰型旅行,每到一地我們一定選擇最艱難漫長的路,在青城山我們與挑夫賽跑,在張家界我們走以前的土匪走的路,在黃山我們從湯口鎮(zhèn)沿天都峰一路上到光明頂……
兩種旅行的類型,幾乎是兩個人人生哲學的縮影。
我沿著他們的路,竟然也從未停止過行走。今年更是馬不停蹄,在東北、華北的幾個城市之間流竄;疖嚿希w機上,汽車上,我也總在思考旅行的意義和對待旅行的態(tài)度。
最普通的旅行,無非是參加一個旅行團來個一日游什么的,或者到了一個地方便奔著出名的景點去了。累死累活之后,卻往往失望而歸,埋怨那些以文字頌揚美景的文人們。幾乎每一年都有朋友五一、十一的時候到杭州玩耍(我上大學時),但很少有人對西湖留下什么好印象。他們不知道,熙熙攘攘的環(huán)境和心境,怎么比得了清凈的時候騎一輛車漫無目的地去與西湖親近。晴天一個樣,雨天一個樣,有時換了一副心情散散步也好。
好一些的旅行是時下比較流行的自助游,自駕游,探險游,野外生存等。這種方式的同學顯然已經(jīng)對逛逛景點之類的旅游嗤之以鼻了,算是能夠享受挑戰(zhàn),探索,開拓等等過程的快樂了。不過,在我看來,很多喜歡此類活動的同志,更享受的是那種Identity,那種裝備和這個酷酷的圈子帶來的Priviledge。
再好一些的旅行就是帶著任務或者目的去旅行。到一個城市開會或者辦事,就感覺比單純游玩更有意義。一方面,會有一些獨特的際遇和記憶;另一方面,能夠真正接觸到一個城市的靈魂——人和民風、民俗(這些東西往往已經(jīng)從景點消失了)。
那么什么是最高境界的旅行呢?
最高境界的旅行,也許就是不旅行吧,因為一切都已經(jīng)成為了一種旅行。走在一條普通的街上是旅行,在房間里讀一本好書自然也是;心無界限的時候,已經(jīng)不在乎要去做一個探險游愛好者作為對旅行團愛好者鄙視的資本;這就像辯論到了一定境界,就覺得根本沒有什么好辯論的;以此眼界看任何事物都會覺得無比清澈、自然、隨緣,在藝術上就是美國大片也看得、法國文藝片也看得;在文學上就是風云也談得、風月也談得。
如此,得道也。
編輯者:煙臺家教中心(http://txyshb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