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這一代人的流浪夢想里,《橄欖樹》是一曲永遠的懷念,蕩漾著當年的青春迷茫。
1991年年初,三毛自殺,我讀高三,半年后的高考正悄然逼近,陰霾密布,我在憂懼中惶惶不可終日。得知消息后的失落和震蕩,至今記憶猶新。
我通讀過三毛的文章,后來選擇學習語言,隱隱與此相關。她筆下青澀壓抑的少年時代,令我心有戚戚。她選擇逃學,沉浸在中文文學、雜覽閑讀的經(jīng)歷,讓我看到自己的影子。只是我沒有那么叛逆和決絕,僅僅在數(shù)學習題集下,暗暗壓著一本《收獲》,偷偷尋著文字的快樂。
另外,和三毛一樣,我在少年時代,也學過美術。父親后期從事美學研究,曾是省美學學會副會長,當時會長是武大的劉綱紀教授。家里絡繹來往的那些長發(fā)蓬松、胡茬參差的藝術家,讓我耳濡目染。家里訂的《文藝研究》、《美育》、《藝術欣賞》等等,被我草草翻閱過無數(shù),以打發(fā)數(shù)理化的百般無聊。
在那個時代,三毛筆下的畫面,對我影響至深。流浪的夢想,暗然滋長。家里有一套《各國概況》,上下兩冊,我讀得滾瓜爛熟,尤其是南美和非洲部分。只要提及任何國家,我必能答出其人種構成,以及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、葡萄牙語還是英語。
今年,有一回和Paul做講座,Paul談及在加那利群島住過4年。我知道英國人Paul娶了西班牙妻子,卻不知和Canary islands緣分至深。一剎那,我又看到三毛筆下的沙漠、殘陽、蒙著白紗的女子,以及羞澀和善的大胡子漁人。心里掠過寂寞的海風,暮色蒼然。
“不要問我從哪里來,我的故鄉(xiāng)在遠方。”這句話,縈繞著不散的鄉(xiāng)愁。英文里有一個詞nostalgia,“鄉(xiāng)愁”,在我的記憶里,唱著永遠的橄欖樹。
附:《橄欖樹》歌詞英譯
橄欖樹
The olive tree
不要問我從哪里來
Ask me not where I am from
我的故鄉(xiāng)在遠方
Far, far away is my hometown.
為什么流浪,流浪遠方
I know not why I am ever a vagabond to the horizon and beyond.
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
In search of birds in a free flight,
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
streams trickling down the hills,
為了寬闊的草原
And a grassland wide and vast
流浪遠方
I am drifting afar
還有還有
And above all else,
為了夢中的橄欖樹
the olive tree in my dreams.
編輯者:煙臺家教中心(http://txyshb.com)